呂       祖       正       教       編


 

呂祖正教編

呂祖曰。夫心者萬法之宗。九竅之主。生死之本。善惡之源。與天地而並生。為神明之主宰。或曰真君。以其率長於一體也。或曰真常。以其越古今而不壞也。或曰真如。以其寂然而不動也。用之彌滿六虛。發之則莫知其所。其大無外。則宇宙在其間。而與太虛同體矣。其小無內。則入秋毫之末。而不可以象求矣。此所謂我之本心。而曠劫以前本來之自有也。然則果何物哉。杳冥兮。恍兮惚。不可智知。不可識識。強名曰道。強名曰神。強名曰心。如此而已。由是觀之。豈不大乎。豈不貴乎。然而輪迴於三界。出入於生死。而不能自已者。何也。葢一念萌動於內。六識流轉於外。不趨乎善而趨乎惡。故有天堂地獄因果之報。六道輪迴無有出期。可不痛哉。可不悲哉。若夫達者。則不然也。故齋戒以神明其德。一真澄湛。萬禍消滅。老子曰。致虛極。守靜篤。萬物並作。吾以觀其復。夫物芸芸。各歸其根。歸根曰靜。靜曰復命。復命曰常。知常曰明。不知常。妄作凶。所謂常者。越古今而不壞者是也。所謂妄者。一念纔起者是也。莊子曰。既以為物矣。欲復歸根不亦難乎。在易也。其為大人乎。自茲以往。慎言語。節飲食。除垢止念。靜心守一。虛無恬淡。寂寞無為。收視返聽。和光同塵。瞥起是病。不續是藥。不怕念起。惟恐覺遲。譬如有髮。朝朝思理。有身有心。胡不如是。行住坐臥。勿使須臾離也。無何有之鄉。華胥氏之國。吾其遊焉。

 

錢宏子。子年獨高。而謀生甚拙。吾生未生。吾身安存。吾身既生。吾生安寄。風過於耳。不有其風。花入於眼。不有其花。造化遞轉。芸芸紛紛。貴賤同機。無有二門。識神太過。流落其真。心胸擾擾。夢寐乖形。收歸太虛。何得何失。嘻嘻其天。浩浩其心。是曰生基。子記之。

 

道人開教。只以身心為主。身又以心為主。不務空名。不尚虛文。不計小效。不及世間之利害得失。身外之富貴貧賤。葢吾性中。自有無窮富貴。我心中自有真得真利。反求之而便是。若世間之得與利。雖極富貴。不過如石火。如電光。如朝花。如雲影。隨生隨息。倏過倏滅。於我無與也。若心上有得。澈上澈下。澈始澈終。得之一日者。可守之終身。得之一念者。可貞之萬慮。在在有把握。處處有執持。方為有用。其要在打破生死關。叅透事物理。一毫無蔽。一絲弗掛。一塵不染。自是受用無窮。我養我性。我融我情。下手得力。在求放心。求放心實際。在於毋自欺。毋自欺工夫。至細至密。纖毫不可忽畧。雖獨處一室。靜持一己。無不事事可悟。物物可通。把握只在一心而已。心無二用。欺者吾心。知其欺者。亦即吾心。求其毋自欺者。又即吾心。非欺者一心。知者一心。求其毋自欺者。又一心也。知其欺。便可禁其欺。求其毋自欺。便毋欺矣。求放心亦然。求之一念。此心即不放矣。但諸子塵障未完。私欲未淨。故見為難。苟掃去塵障。滌去私欲。吾心靜存。而所獲已多矣。至於無言妙義。要各自領會。不可意揣。不可言傳。有意可著。有言可說者。便非此中妙理。若仍務外間事。仍營無用心。豈不負道人諄諄致意耶。

 

遨遊世界無饕餮。不受塵磨不受涅。惟見滄桑常變換。渾忘消息相更迭。

花開花落幾時休。春往秋來流不輟。愚迷戀却一皮囊。為是皮囊多污衊。

聲色盡是萬魔根。錢財不過蠅頭血。豪強勢焰總成空。話別妻兒徒哽咽。

不如清淨樂無疆。利鎖名韁俱斷絕。通天入地為形輕。鶴駕雲騰因性澈。

混跡漁樵山水翁。煙霞笑傲留飛轍。一瓢沈醉心無礙。兩劍光騰妖自滅。

葫蘆雖少九還丹。腹內當餘七返訣。俗人笑我太玄虛。我笑俗人謀最拙。

一坏黃土葢坵墟。勞勞空自稱雄傑。百年轉睫逝如梭。富貴榮華同積雪。

勿厭簞瓢避其冷。勿羨勢利趨其熱。損人益己禍寃連。競短爭長讐怨結。

瀟灑風流美少年。來生償盡千般孽。道人憐憫泊慈航。每解沙中三寸舌。

普勸紅塵懵懂人。早早回頭企往哲。翻然悟了此中因。胸藏自有通天穴。

先將五臟滌清涼。那怕玄關不透泄。行滿功圓神自靈。志誠片縷爐香爇。

莫道蓬瀛路甚賒。前程自有人提挈。

 

吾思。人為天地之寶。具萬物之靈。那裡有恁麼道與不道。並那有仙有佛有鬼有神。只是從我所願。要神仙與佛。則佛矣神矣仙矣。要為鬼。便為鬼矣。天作不得主張。而主張者我也。道之為言。則曰自然。不知自然者。象帝之先。不能自然者。賦形之後。道而逸獲。上哲之資也。道以勞得。中人之性也。然性與上哲。亦總是一般。並無兩路。逸獲與勞得。一而已矣。太上說五千言。元始頒三千字。總皆與後天開竅。先天一路。從不說著半句。葢千言萬語。總不能狀這先天景象也。顧先非幻非虛。原是有實落處。魚遊於水。无所強也。鳥擇林中。將誰教也。花應時而露色浮香。不言化也。人生而好善惡。惡本原在也。孟子說擴充兩字。正是即本原所有。上而合太初之理。今之人習道而不得道者。非道難求。自隘之也。擴而充之。由小以大。由顯而微。始也。循墻而走。趾以方。步以矩。兢兢恐獲戾然。自是而為。功之一級矣。於是油油然生歡喜心。歷歷然植智慧根。如是足矣。不知猶未也。了得後天盡。方還造化初。功至如是矣。問心有得矣。又從而去其陳。謀其新。習其故。效其勤。外境不入。內境常清。如是。其庶幾乎。猶未也。忘其得。並忘其失。无為而為。无形而形。為而不為其為也。自然而已。形而不形。其形也。亦自然而已。夫是之為自然。道之在於人身如是。

 

學人治心。須將心時刻擒奪一番。達人心奪境。中士境奪心。下士境奪境。心奪境者。忘形得形。用情無情。高而不亢。滿而不盈。抱實守虛。動靜合一。聖人樂天其是之謂乎。境奪心者。情役情。形役形。時為境轉而心不能轉境。是故時而見功。亦時而見過。功過無恆。譬如風檣馬勒任人所使。而舟車曾不能自主也。然而心小而氣和。固不能進大道。硜硜之詣。亦所尚焉。至於境奪境者。則背謬為多。此境未遷。復思他境。過去者留。現在者滯。是其人一生從無著腳處。雲過山林。萍浮碧沼。尚何有根底乎。太上說法。惟願人截諸眾緣。返乎胎息。胎息者非徒凝炁調息而已也。此息是父母未生前一點太極。父母既生後一點真靈。性得之而有體。心得之而有用。在天為樞。在地為軸。甚不可輕視也。言息而曰胎者。欲人靜無所靜。動無所動。如人在母腹然。故曰胎也。治心之法此為第一。明乎此者。可以心奪境。且可境煉心。心境兩相合。時中之義備矣。

 

人無賢不肖。無不以長壽為樂。而所謂長壽者。不過曰百年有慶耳。究竟登百歲者。世不多有。是何求者眾。而得者寡也。夫亦不求於身而求於天。不求於理而求于數者之過乎。微花弱草皆有日月之壽。以日計。以月計。自草花而論。則已壽矣。自人視之。則噓噓乎小矣。賢愚不肖皆有年紀之壽。以年紀計。自人溯之則已壽矣。自仙佛觀之又噓噓乎小矣。辟支以千歲為壽。神龍以千二百為壽。二果仙人以八百為壽。上者以千五百為壽。以千五百。以八百。以一千二百。就人間推算。甲子多更。壽之至也。自大乘金仙八寶神龍視之。亦等於花木之日月。人世之年紀。壽噓噓乎又小矣。大凡人之勝天者常多。理之勝數者乃準。舍己本來。上期大耋。放卻真宗。僅求增算。若此者是曰頑物。頑物而壽及百載不為多。即壽及千載。亦不為多也。何也。生無益于人。死無利于己。曾不若微花弱草。能抽新枝而發新花也。壽何論焉。吾觀一切生人。皆是始自無始無終。億千萬年不壞之金剛。有天地即有是一靈之妙寶。天地而壞也則已。天地不壞也吾壽與之等。夫何遜焉。今人以生日為始。自二十三十及百而上。是不過就有形而計壽也。有形之壽壽有盡。不形而形之壽壽無窮。此身得為父母之身。不令有虧損。此身得為忠義之身。不令有敗行。此身得為補天助地之身。不令有戕物害人之事。能如是數者。為天之全人。為天下之完人。即使不及中壽。亦何損壽。浩浩乎。吾見其與乾坤並永也。此則大壽也。盡是數端更能不留形跡。三昧圓通。一真洞豁。萬物虛涵。出乎上而不知所上。求所名而不能名其名。此謂生天成地。手操天地之壽。而己不與焉。此則大而大者也。愧吾未之能也。心竊慕之。而特以勉子等。所謂求之於身。求之於理者是也。所謂不形而形者也。於此求壽。壽又何窮。可以言壽。亦可以不言壽也。道人今日據人間傳述。以為是回道人誕噫。吾何誕。而乃勞諸善信香花酒果勞勞也。

 

赤駟流煙。火龍飛燄。大地鎔金液。深山爍玉漿。甚哉。火師之為功猛。而赤帝之用權赫也。人處其中。得毋歎造化之熬人無已時耶。雖然天心亦甚歎人世之薰蒸無已時也。嗔心發時。烈氣上沖。貪心熾時。黑煙濁上。淫心發時。幾欲灰石。利心猛時。勢欲竭海。與夫爭心。傲心。鄙人心。自驕心。不弱人心。種種非心。即生種種無明之火。無明之火能腐人心胸。燒人血脈。爛人筋骨。爍人元神。耗人本性。豈止毫孔生濕。汗淫衣服而已耶。吾登九霄闕。而種種火上昇雲端。幾欲燎我毛髮。噫。天之行火也。人則知之。而己之種彼業火也。則竟忘焉。抑何責人明。而責己昧也。道人看子等。日坐酷暑中。以是不憚厥勞。欲將兩袖清風。為子等一開胸臆。而諸子能領一二。其服清涼散也。亦不為無益矣。

 

露滴梧桐。月明楊柳。蟬聲斷續侵人耳。新禾香透入簾來。人于此時。披胸襟。開眼界。誰曰。蓬島風清不在目前耶。但領略無人。未免將真境浪擲耳。細數世人生平。其浪擲亦何限之有。明明心地。卻去染黑。平平大地。卻去走險。實實真宗。卻去弄幻。幻生於情癡。險生于爾我。黑生於自欺。明明平平實實大事。總付諸東流。豈不哀哉。夫失其明。乃生地獄相。失其平乃生高下相。失其實。乃生魔鬼相。道人當日童時。習舉子業。十歲通五經。有同窗生笑曰。為唐儒生。乃欲做漢明經耶。國家首重宏詞。何不將三都兩京。博功名拾青紫。吁。老腐儒所習。不合時宜。其改圖乃可。道人竊信之。師許仲齋。訓曰。儒子無惑人言。六經理之窟也。辟如人之臟腑。詞賦言之華也。辟如人之衣服。無衣服。則必效草衣竹笠。固不可立世。然無五臟六腑。則將槁其形喪其靈矣。即有衣服於何附麗哉。道人憬然。以是不習幻事。年十六將應舉。有同窗士宦家子弟也。通主司得關節。念道人交有情。密與相示。道人曰。此有命。吾不可以違命。無何主司逮。同事者皆受侮。道人獲免。由是誓不踏險路。道人素以耿介為念。夜醉臥中。夢漁人財。旋有雷火相偪。警而大汗。由是再不敢自欺。數上省門。不見收。後獲雋而時已大壞。因自念曰。富貴逼人來。辭莫可辭。富貴棄吾去。求莫可求。商山芝荊溪玉。至今傳耳。惡在衣冠炫世間哉。學禮于魯。師有慶。曾學歷于富師良璧。久而得其秘。一日恍然。曰。身心性命自有主張。歷也。數也。禮也。文也。皆非吾真。幾悞老翁事矣。遊天下山水勝處。往往遇異人。然涉乎欺險幻三者。雖大段可取。而道人終不之與也。遇大祖于邯鄲道上。時大祖聚生徒。講易之乾爻。大都自尋妙理。非漢唐儒舊穴也。以是從遊不忍別。十試艱貞。大祖曰。汝真不欺不險不幻。平平明明實實者矣。我今與子返帝鄉也。此則道人成道之始末。若如世所傳事。是幻也。非實跡也。今宵所談。總是要子等。明明去看。平平去走。實實去做。莫將一點污靈臺。莫將棧道為周行。莫將野馬為真境。庶不浪擲此生也。道人緊要語無踰此。現身說法求異者。是與我相背而馳者也。以云奉我。不刺謬哉。

 

頃從洞中來。仙有淡霞子者。謂余曰。仙取其閒。不取其忙。取其靜。不取其荒。夫塵世惘惘而莫悟。役役而自傷。子何朝夕之奔馳。早夜之勤劬。反勞心而苦思。遂心盪而神疲。見誰登仙府。誰學希夷。而乃嘵嘵其舌。諄諄其詞。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。其與玄玄之道。大不相刺謬乎。余應之曰。天地好生。而品彙生。萬物成。陰則有雨露。陽則有日星。春則生。秋則成。勞勞碌碌。刻不暇寧。猶然夭者折。屈者伸雖極昭其覆冒。猶氣化之不平。余其仙乎。仙者。體天者也。余欲度人乎。人者物之元也。人之有不齊。猶物之有高下。物之為道也。氣機育之。風露達之。日以和之。雷以震之。然且栽者栽。而傾者傾。人之有智賢愚不肖也。稟于性而受于天。高下各殊其質。聖凡各異其形。而且人欲為之迷。貨利為之囿。聲名為之障。情欲為之擾。苟無死生果報之說。幽明相感之機。善善惡惡之辨。往復報應之理。為之悚其心。忍其性。絕其非。省其戾。則人人禽獸矣。入于耳而惑于志。習于俗而喪于心。其沈溺愛河。漂流欲海。生生世世拘蔽於黑獄之中。而莫之救。嗚呼。余知其不可為而不為。則視天下之人。溺洪波而不醒。入炎火而不蒸者也。其于天地好生之意。深悖戾焉。仙應余曰。天地常好生而各遂其生。子救世而人不受救。是故迂而不知幾。愚而不知勢。徒困苦勞頓而不知。抑鬱憔悴而不悟。又何如徜徉山水。嘯傲邱壑以自得哉。子不見。夫紛紛者之日逐而不知返也。擾擾者之日去而不可挽也。余又應之曰。佛最尚空。而大士慈悲。願度眾生。有度未盡。此願無盡。儒之為道也。非好勞也。見沈迷而教之。見顛沛而扶之。人不安其食。不樂其居。而後為之粟以教其養。為之木以立其居。為之麻縷絲絮以御其寒。為之禮以範其制。為之樂以導其和。為之孝弟忠信以節其性情。為之兵革戈戟以善其守禦。凡此者。皆不忍坐其困而安其危焉。故洪水橫而堯舜興。暴君作而湯武起。周之衰也。孔氏救之于言論之際。孟氏救之于辯駁之間。而余輩為之仙者。不為佛。不為儒。而冥頑無用。不大負上帝之仁。而一無補於下世哉。人之惑也。有七情以牽之。有五衰六耗以困之。逸而淫也。勞而邪也。皆不知幽明死生之故。聖愚臧否之殊。而永失其真。久迷其正。以至愈落愈下而莫之救也。余知其愚而為之。自不得已也。若知其不可而不為。是佛不必有世尊。儒不必有堯舜湯武也。更不必有孔氏孟氏。嘵嘵于春秋戰國之時也。故曰。共善者世。獨善者身。余甘於愚人不我度。我願度之。忙碌凡塵。志堅意決。夫亦各行其願而已矣。此頃于洞中問答語也。余誠愚矣。幸諸生毋負我愚。

 

十一

凡欲向玄門做功夫者。須有恆有養。勿忘勿助心中得益處。時時而有。時時而進。進一步。始覺前之所得又淺矣。觀想一門不如靜坐。靜坐者。收其氣守其神也。收其浮動之氣。而真氣乃生。守其散亂之神。而真神自見。嬰兒奼女實兩相成而兩相會。非可偏向也。明如秋水鎔如月。響似松風振似雷。此則氣為真氣。神為真神矣。

 

十二

夫事之在天。虛而莫測也。其間伸縮盈虛。每待機之將至。然後應之人之於世。如一念未起時。渾淪之體與天地同條貫通。迨意念一起。私慾一乘。喜怒哀樂之偏。貪癡嗔恨之蔽。錮結於中。而不可解。遂至失靈根而敗至寶。入俗網以墮凡庸。可勝歎哉。人之所以如此者。良由是非之心不得其平。好惡之心不得其正。愛憎之見不得其中。故也。今世之所謂是者。自是其是。非大公之所謂是也。所謂非者。自非其非。而非大公之所謂非也。知其所是之有非。而自非其是。知其所非之有是。而自是其非。則凡吾之可惡而可憎者。其是必有在也。凡吾之可愛可羨者。其非必有在也。而其是非乃天下之是非。其愛憎乃天下之愛憎。好惡亦天下之好惡矣。夫誰謂本來之真性不可復。本來之真神不可守。本來之真原不可固。而天地渾淪之體不可與之並參而無異也哉。

 

十三

凡人行善難而積惡易。立功少而生罪多。苟非凜凜操存。日勤月勵。如履霜堅冰。不能寡過。安望超玄而入聖。一生事可告人。有一件不可告人處。心上意不過。即仙佛所不寬。其責者。彼閻羅不來算帳耶。余道人惟心無欺。故樂受人欺。心無怨。故不報人怨。始而知有己。不知有人。繼而知有人。不知有己。終而不知有人。並不知有己。不知有己則私去。不知有人。則慾消。以此淡定心。遂證虛無妙道。從未嘗蒲團一坐。經咒一持也。今爾等皈依山內。頗聞心性之言。亦喻苦修之路。而能知不能行者。豈力之有未逮乎。抑亦物我見勝。利害見勝。身家見勝。功名富貴見勝。視身內功夫。若天邊雲影。可曉得此數事。俱從外來。與此身絕不相干。即相干而福有限。命有定。非可強邀襲取之者。試看世間王侯將相。一時顯榮利達。炎威猛勢。作禍作福。可畏可懼。人日趨承奉事之不暇。且得以奉事趨承之者。即云幸矣。及至身死名沒湮埋荒土。向之趨承之奉事之者。如鴉飛兔走。轉而承命於他人。亦安有向寒骨荒壟。追思往誼流連歎息者哉。是知生前一番受用。及受用人者。竟似冰消瓦解。而自己在地獄中。歷盡萬千苦惱有誰來救。道人勘破此關。故舉功名富貴。漠不關心。而終日竟夜。惟把清心省。欲去私明理。一段實功行。行之百世。久而見性。久而見天。見性見天。斯能與蓬萊諸客相對。不至黑索拘攣。向地藏菩薩作對頭矣。諸子其依我所論。親身力行之。勿忘勿助。進道有階。何患青霄洞天。不可翹足而至耶。日漸寒。時歸肅殺。謹閉蓋藏此其時也。看桃李爭妍。名花笑日。今又楓林綴景黃葉飄零。何時序之推遷。景物之忽變。日月易逝。歲不重來。可不慨哉。天上碧桃。霜顏挺秀。此乃宇宙間第一變幻處。想亦真氣凝結。元神積厚故也。人在天地。與物色何異。唯靈覺過之耳。苟不能善為培植。使真氣散盡。本實先撥。欲望枝葉暢茂。不可得矣。從來修道者。曰精氣神。則精氣神者人之本源。猶草木之有根腳。根腳壞。則草木傷。精氣神壞。則人之體傷。此三者之關人身不小。得精氣神之完固。而後了其理。明其性。則超証之要途。不外是也。世人於此三項。暴棄者多。損傷者又多。欲其根基完固。而枝葉條達烏可得也。今欲得精氣神之流通圓滿。無少間礙。莫如孟子之言。勿忘勿助長也。所謂勿忘者。留其清氣。復其本原。使神清氣定。而精自伏藏也。所謂勿助長者。去情欲。省貪嗔。節遊蕩。釋躁妄。除障碍也。守其固有。絕其本無。而精不磨。氣不散。神不失也。兼而行之。真定而守之。利害不搖。患難不忘。寵辱不置。雖造次顛沛。未嘗終食違。則心乎道矣。進乎道矣。

 

十四

道人開壇塵世。不是要人修齋誦經。學枯禪俗道。八十年來。知我者希。祈我者眾。不知度須自度。祈須自祈。譬如耕田。播種得宜。方獲嘉穀維草其宅。有年何望辟塵。一壇二十年。斷續不一。迄今片壤鋤茅一燈永繼。是非偶然。眾信之善功所固結而成。吾甚愧焉。但勞勞擾擾。不將實行功夫為諸生勸勉。是吾負諸生矣。諸生不遵吾言。是諸生負吾矣。鸞沙不可永寄。規條不可不永垂。諸生其各努力。第一要知本。忠孝之外無他道。忠孝者道之本也。不忠不孝。違天之理。犯王之法。陰陽中之棄物矣。凡吾弟子須知此為第一義。第二要安分。命有窮通。妄求者。焦心勞思分外經營。怨天不已。更用尤人。命不可強。罪業先增。可不懼哉。凡吾弟子以此守分心。便是安樂法。第三要習勞。人生在世。一人有一人之事。一日有一日之功。切不可因循過去。怠慢自甘。是為天地廢人。凡吾弟子。宜三思之。第四要積功。功不在外施行。只在一心運轉。毋憎人短。毋殘物命。毋貪名利。毋炫己長。凡吾弟子。於此規條。尤宜韋佩。第五要明理。孟子曰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。為聖為狂。只在些子間爭執。故曰世術多途。擇業為先。業有大小。讀書第一。養氣修心。莫如學問。學問未充。頑物而已。凡吾弟子。可自勵焉。第六要擇交。交不密。道途人也。密而不擇。荊棘生焉。從來友之賢否。關係吾身之成敗。況當澆俗。可不戒心。吾弟子等。務此為鑑可也。凡此幾條。平平淡淡。然是真實語。是人性命蒂。是人出世法。是人入室法。遵乎此者。日宮註名。月宮註籍。斗宮執奏。天曹保舉。違吾言者。即經懺誦禮齋供殷勤。而東嶽行文。太乙定罪。吾不能為之一助。

 

十五

吾前十年勸人。佈施要人開吝囊。勸人誦經。要知三寶。勸人禮懺。要知罪過。勸人報應。要人知戒心。此都是下學功夫。誘人法門。非道之真骨髓也。今也人心離渙。面是背非。此輩庸流。來而不拒。去亦不追。付諸東流可耳。所存數十弟子。或係老成而追面目。或係儒生而求理性。或係出世而望真宗。或係悔心而精修勵。老成者行安詳。為儒者識素學。出世者空一切。悔過者志真篤。此皆吾道之寶也。安得而棄諸。道人後十年事。要將前項所勸人者。盡行芟除。只要勸人自修。何謂自修。前所頒六條是也。庸行乃為至行。庸德乃為至德。無歉於身乃為真真實實。無愧於心。乃為惺惺寂寂。夢寐乖張。只為此中多負累。匹夫成聖。由他此內有安排。諸生勉之。道人在此開化幾年。從不曾以他事教汝等。不過要汝等奉一尼山。討些榜樣。尼山大聖也。安可學其希賢乎。心齋坐忘。顏氏之學也。欲入第一乘。可以顏子為祖師。危邦有守。白圭自咏。南容之學也。欲避世者。可以南容為祖師。疾惡若及身。存心無忮求。仲由之學也。欲善身者。可以季路為祖師。道人成道。絕無異樣風規。大約合數子之長。而少加逸民規度。故曰仙。然而人以仙名我耳。而吾自擬。居然孔子門徒也。純陽千古稱奇士。究竟尼山一老徒。呵呵。

 

純楊呂祖正教編 

 

 

回首頁